一世书城

字:
关灯 护眼
一世书城 > 公子威武 > 第0692章 坚持这三点

第0692章 坚持这三点

        赵玉林说:只要坚持这三点,咱们就能长久的坐稳江山。

        诸公颔首。

        范钟支持他提出的将犯罪严重的重刑犯发配偏远地区拓荒的建议,认为像岭北路、辽阳路和旅宋府这些偏远之地人烟荒芜,甚至没得人居住,咋办?

        就该把那些犯人弄过去拓荒。

        老曹说:还有西域没有设置路、州、县呢。

        杜凡是户部台鉴,笑呵呵的说户部正在规划,还要听听吴谦吴特使的意见。户部认为西域广阔,人口也不少,应该划分为两个路比较合适,一个在阿里马力,一个在啥马尔汗,基本上按照东西察合台汗国的区域分治。

        赵玉林对如何划分并不在意,户部的官员比他还细心。他不置可否的说有户部操心,咱们只管吃酒。

        诸公笑哈哈的端起酒杯叫走一个。

        孟珙给他讲,这次巡查他要去升龙,巡查云南,看看新军的战斗力如何?

        赵玉林说好啊,云南的第一军按照新式军队编程,正在南下进军占婆,打击真腊,孟大元帅前去督查,战力定会突飞猛进。

        老孟使劲摆手,笑哈哈的连呼“廉颇老矣。”

        老曹满面春风的说:啥就服老了,孟公身体硬邦邦的,再娶两房小妾都没无妨。

        诸公听得哈哈大笑。

        老孟却是不停的摆手,只叫吃茶了。

        高丽国的釜山,此时高丽军队正在上演一场和倭寇激烈厮杀的大战。

        高丽和岛倭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后双方都拿出所有家底进行正面硬刚,岛倭国灌输了武士道精神的士兵战斗意志特强,面对武装了新宋国新式军械的高丽军竟然不落下风。

        两国打了一场又一场,倭寇渐渐被逼退回釜山,眼看着高丽国就要将倭寇赶下大海啦。

        高丽皇帝信心大振,督促后面的预备队上,要一鼓作气灭了倭寇。

        这时,海面上露出黑压压的一大片战船,倭寇的幕府将军藤原亲自统领着新募的军队增援上来了。

        岛倭国的士兵看到自己的援军到了,一个个像打了鸡血似的跳出掩体高喊着为上皇效忠,拼命冲向高丽军的阵地。

        一番激斗之后,高丽军的阵地开始动摇,竟然露出了败像。

        这时候海风大起,岛倭国用独有的巫术点燃毒烟,吹响高丽军队,高丽人被突如其来的毒烟罩住,纷纷口吐白沫、咳嗽不止,一个个被熏得失去了战斗力。

        而倭寇却是早有准备,迅速从自己的衣服上撕下一片布来撒泡尿淋湿,扎在脸上捂住口鼻,提起倭刀立即往前冲,见人就砍,见人就杀,高丽军队的阵地很快被岛倭国突破,倭寇顺势发起反击,接连追了两日,占领高丽大片领土。

        赵玉林从清城山回来便接到辽阳路传来的军情急报,他简单思索过后认为岛倭国要对高丽发起最后的进攻了。

        此时,苗贵还在升龙督促新一军南下占婆作战呢。

        他和杨兴运商议,必须将击败倭寇提上议事日程,让杨兴运立即去辽阳协同作战。

        赵玉林的想法是水师先动,歼灭倭寇的海上运输船队,截断倭寇逃跑的路线和后勤补给,力争在高丽半岛上将倭寇彻底歼灭。

        杨兴运得令正要离去,后勤使曹永来请示,要再去吐蕃路做防御使。

        这丫说他回来后多次梦见李云清,要他坚守逻些城,他一想到死在吐蕃高原的兄弟们就睡不着。请三少爷准他再上逻些城。

        这就叫赵玉林为难了。

        他细看曹永,气色虽然好多了。但是身体和回来时差不多,还是一样的瘦。他问:都过去好些年了,身体还吃得消吗?

        曹永笑笑说就他这个不胖不瘦的身体才好,去了吐蕃不会喘气。

        赵玉林说都是一样的呼吸:还不是一样的缺氧。

        他问杨兴运:那就让汉臣留在西域吧,如何?

        杨兴运说:既然曹兄执意要去,也行。可是谁来接任后勤使呢?眼下可是正忙着。

        曹永说灵州的王珪戍边多年,三少爷觉得行,可请王兄代劳。

        赵玉林见曹永已经提出来,咋好回绝,便说王珪受过重伤,就让他回来接手后勤好生歇歇。

        杨兴运颔首,给他提议:让兴庆府的郭虫麻代管灵州防务,以后灵州便不再单设防御使。

        他认为这事需要和户部商议,不能急,先让郭将军带着。

        赵玉林回去,陈宸已经告假休息了。女人告诉他,晚上请了游显忠吃饭,该出发啦。

        他叫着人去请高稼

【1】【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极品美女老婆 我在大奉以文入道 暴君当道:满朝奸臣扛不住了 大魏锦衣千岁 大秦:我靠读书入圣,开局召唤大雪龙骑! 盛京小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