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书城

字:
关灯 护眼
一世书城 > 逆清1845 > 第56章 长洲营

第56章 长洲营

        按照赵源的计划,首批《大公报》并没有进行大规模印刷,仅仅只印刷了五百份,同时并没有采取对外发售的心思,而是以汇丰银行的名义向所有达到一定存款基础的客户进行免费发放。

        原本陈俊卿还有些不太理解,但是他很快就发现这一招竟然取得了极为惊人的效果。

        原因很简单,赠送的那些客户在汇丰银行有一定的存款基础,几乎囊括了整个广州城的精英群体。

        这些人过去就听说过报纸,再加上《大公报》为第一份中文报纸,因此他们对《大公报》的接受程度要高得多,许多人在看完了第一期《大公报》后,便表示要连续订阅,而这些人里面不乏一些官员和商贾。

        经过了最终汇总之后,赵源也得到了一个极为兴奋的数字,直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二百人要表示继续订购《大公报》,这些人的嗅觉极为灵敏,瞬间就意识到了报纸本身所带来的价值。

        有了这二百人作为基础,《大公报》第二期将会正式在广州发行,而这一次也将会有更多人知道这个名字。

        除了《大公报》一炮打响外,这件事对于汇丰银行的好处也颇多,首先《大公报》上长篇累牍介绍了汇丰银行的优惠政策,将这把火宣传得更加旺盛,其次这些用户群体本身都是汇丰银行的拥护者,有了他们的进一步推荐,使得汇丰银行的名声进一步扩散开来。

        在尝到了甜头以后,赵源决定趁热打铁,他很快就写出了第二篇文章,而这一次的文章则不再围绕着汇丰银行,而是围绕旗下的自行车行和机器厂展开,阐述了一番实业兴邦的道理,当然他在文章中也谈到了国家富强需要从工商着手的道理。

        由于《大公报》属于半月刊,陈俊卿接下来还得继续马不停蹄填充其他板块的内容,为此还专门开通了一个约稿渠道,但凡有人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大公报》都可以出一笔钱买下来,算是提前将后世‘记者’这个职业给催生了出来。

        在忙完《大公报》一事后,赵源又找到了亨得勒,让他用香山主人的名义去香港找人经营一份中英双语的报纸,可以暂时取名为《大同报》,即取名‘天下大同’之意,而到时候大同报将会以连载的形式将《民族自强论》发表出来。

        亨得勒明白这件事情的重大意义,他便亲自启程前往香港办理。

        赵源考虑到其中的风险,打算让亨得勒找一个英国人出面来办理这一家报社,从而规避将来可能会引起的一些麻烦――他可以明确的是,一旦这份报纸流通到了满清统治者的手中,他们一定会想方设法去封禁《大同报》。

        处理好这件事以后,赵源便正式向赵志提出,将之前家族收养的那些孩童全部迁往长洲岛,他要亲自在长洲岛上开办一所学校,而这些孩童就会成为这个学校的第一批学生。

        “学校?”

        赵志顿时有些好奇,道:“源儿,你说的莫不是之前提过要培养商界人才的学校?”

        赵源轻轻摇头,道:“教育重在因材施教,前期主要是蒙学为主,后面会根据他们个人的特点来进行分别教育。”

        当然,赵源没有说的是,后续的教育也将会搭配不同的学校来实现,但是长洲岛将会成为他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这里相对封闭,且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实务,更加方便孩子们成长。

        赵志一如既往地对好侄子表示了支持,道:“源儿,既然你已经有通盘的考虑,二叔自然要支持你,我们赵家原本就收养了几十个孩童,后来由于你的建议,又收养了四十来个,现在加在一起差不多有一百多个,你前面大概需要多少资金?”

        对于赵家这种地方豪强而言,收养孤儿培养成心腹这一套早已纯熟无比,再加上现如今这个时代人命贱如草,其实除了供他们吃穿,也用不了多少钱。

        赵源仔细考虑了一番,为了将这些孩童变成可造之材,很多成本是不能节省的,比如他会让这些孩童接受长期的军事化教育,那就必须充分保证成长需要的营养。

        “这些人吃穿用度,读书识字,还要盖一些宿舍和教室,准备一些教具,怕是都需要钱,我会让他们在长洲岛种一些菜,尽可能减少成本,但不管怎么算,前期投入至少也得三四千两银子。”

        赵源扳着手指头仔细计算了一遍,这笔钱看上去不多,但是它不同于那些生意,明年上是看不到收益的,而且后续每年还得继续维持投入。

        正因为办学这件事做起

【1】【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的极品美女老婆 我在大奉以文入道 暴君当道:满朝奸臣扛不住了 大魏锦衣千岁 大秦:我靠读书入圣,开局召唤大雪龙骑! 盛京小仵作